懸挑結構是工程結構中常見的結構形式之一,如建筑工程中的雨篷、挑檐、外陽臺、挑廊等,這種結構是從主體結構懸挑出梁或板,形成懸臂結構。
由于懸挑梁在整個結構體系中的受力的特殊性,一般有哪些原因會造成導致挑梁出現裂縫和變形呢?主要分為設計方面和施工方面。
一、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
1、荷載取值問題
按GB50009-2012《建筑結構荷載規范》,低于活荷載標準值2.5-3.5KN/m²的,會造成設計安全隱患。
2、設計計算失誤
砌體結構中對鋼筋混凝土挑梁的抗傾覆驗算中,挑梁計算傾覆點與墻外邊緣的距離,應按照GB50003-2011《砌體結構設計規范》的規定,避免將控制彎矩算小。
規范規定:
當l1≥2.2hb時,x0可近似取x0=0.3hb,且不大于0.13l1;
當l1≥2.2hb時,直接取x0=0.13hb;
式中l1為挑梁埋入砌體的長度(mm);x0為計算傾覆點到墻外邊緣的距離(mm);hb為挑梁的截面高度(mm)
因此,在計算外懸挑長度l0時,應該是l0=l+0.3hb,但有些設計卻直接采用l0=l,這樣設計控制彎矩將嚴重偏小。
3、抗剪設計失誤
規范規定,懸臂梁長度大于1.5m時,必須設置一排彎起鋼筋用以抗剪,若梁端有集中荷載,必須設置兩排彎起筋。現實中,挑梁端部常因用戶的需要而在梁端設有240mm厚砌筑圍護墻的等效集中荷載,在設計時容易忽視這個問題,從而造成質量事故。
二、施工方面存在的問題
1、鋼筋配置不當
因為現場工人操作時容易將懸挑梁的負筋踩踏下去,造成梁板計算控制截面的有效高度h0減小;此外,鋼筋位置配反,也可能會在拆模時發生坍塌。
2、混凝土強度和尺寸不足
這種情況亦是工程中易發生的問題。強度的不足意味著受壓區面積增大而受拉主筋h0減小,主筋拉應力增大,拆模后會有較大變形及裂縫產生,從而形成隱患。
3、其他原因
施工中鋼筋少配或誤配、材料使用不當或失誤(如用光圓代替螺紋鋼等)、劣質水泥、未經設計驗算隨意套用其他混凝土配合比,都會影響構件的質量。
對于存在安全隱患的懸挑梁,其加固方法有很多,常用以下三種方法進行加固。
1、粘鋼加固
粘鋼法即采用環氧樹脂膠對原挑梁粘貼鋼板進行加固,即外粘鋼加固。施工便捷,對原結構的損傷和擾動很小,幾乎不增加原結構體積。
缺點是粘貼鋼板的應力滯后現象。由于懸臂梁加固一般是在不卸荷的情況下進行施工的,原梁中的鋼筋已有一定的應力存在,而所粘貼的鋼板在后加荷載作用下才會產生應力。
2、碳纖維加固
碳纖維布在順著纖維方向上具有很高的拉伸強度,適用于結構構件受拉區域的加固。在懸挑梁受拉區域粘貼碳纖維布進行抗彎加固,并在懸挑梁支座處增加橫向壓條。
碳纖維加固與外包型鋼加固方法類似,施工更簡便、工期更短、耐腐蝕耐老化效果更突出,且不會破壞原結構等。
3、增大截面法
當懸挑梁承載力相差較大,剛度也不滿足要求時,采用混凝土加大截面法加固比較有效。加固設計時,可根據原構件的受力性質、構造特點和現場條件,選用三面加厚、兩面加厚或單面加厚等構造形式。
補澆的混凝土處在受拉區,它對補加的鋼筋起到粘結和保護作用;補澆的混凝土處在受壓區時,增加了構件的有效高度,從而提高了構件的抗彎、抗剪承載力,增加了構件的剛度,加固效果很明顯。
混凝土增大截面法,補澆混凝土前應對原有挑梁基層進行鑿毛處理,并清理干凈,然后在剔鑿表面涂抹高分子界面劑,使新舊混凝土面結合良好,解決新舊界面剪力傳遞的問題。
在工程檢測中,原結構承載力達到一定程度后,加固結構才開始受力,同時,上述加固方法對懸挑構件進行補強加固,為二次受力狀態,不是新舊結構簡單地疊加受力,受力分布也不均勻,因此不可簡單地做疊加計算。
為了使加固后的構件更加安全,應適當加大設計的安全系數,以達到理想的加固效果,并且施工時嚴格按標準執行,確保達到設計要求。